查看原文
其他

卷到全球第一,让省会害怕

白羽 江南智造总局 2022-07-21

作者 | 白羽 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特约研究员

编辑 | 赖镇桃


日前,苏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透露,2021年,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万亿,这意味着苏州将超越上海、深圳问鼎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。


格局之变,意味深远。


在当前疫情胶着背景下,以制造业为基石的苏州经济展现出的活力和韧性,成为新时代中国工业努力崛起的注脚。


面对“模范生”苏州的这份优异且平衡的成绩单,外界自然不乏溢美之词,诚然苏州受之无愧,但一味沉醉于赞美声中,往往会失去取得更大成功的动力。


热捧之下,更需冷静。苏州人从来不缺乏自省精神和自我迭代能力,“模范生”强势登顶的同时,也需警惕前进之路上的隐忧。


模范生的成长之路

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。


这座被称为“人间天堂”的历史名城,在人们的印象里更多是“吴侬软语”的婉约,是小桥流水的江南人家,与如今震惊世人的“工业第一”的硬实力截然相反。


事实上,改革开放之初,苏州的城市格局局促、城建落后,更多是旅游消遣之地。


随着改革开放舞台上灯光亮起,苏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被激发,古老的苏州焕发活力,成就了今天的发展奇迹和城市特质。


苏州水乡风光


改革伊始,凭借集体经济时期经验和资金积累,苏南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,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,形成了全国知名的“苏南模式”,而苏州则成为其中的主要范例。


1985年苏州乡镇工业总产值达到99.74亿元,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。


在乡镇企业带动下,苏州GDP突飞猛进。1987年,苏州GDP达到127亿元,首次超杭州,1988年,达到165亿元,相比1978年翻了5倍,早在1984年更是超过了省会南京。


后来由于乡镇企业产权不清、债务责任不明晰等问题逐步显现,再加上外部宏观环境变化、国家政策调整,众多乡镇企业爆发“债务”危机,“苏南模式”走到了十字路口。


危机中孕育新机。上世纪90年代,质疑声中的苏州,抓住“开放浦东”的战略窗口期,依托毗邻上海的地利优势,凭借巨大制造能力、良好的市场流通网络和人文资源基础,抓住全球制造业加快梯度转移的绝佳机遇,积极引进外贸、外资,推动对外合资、合作,各级各类开发区并进,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,初步形成了今天苏州经济格局,“苏南模式”焕发新生。


这期间的点睛之笔和破题关键就是中新苏州工业园建设。


园区积极探索出了开放、创新、产业,城市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路径 图源:苏州工业园区发布


苏州工业园建立,破解了苏州地级市的管理局限,享有副省级外事和经济审批权限,以及部分省级外事和经济审批权限等,而且为吸引投资人,更是与经济特区同样享有减税待遇和特别的政策优惠。大量政策扶持,再加上先进的管理理念,苏州园区经济一跃而起。


2020年,苏州工业园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0亿元,进出口总额920亿美元,在2021年中国国家级产业园区品牌声量榜中更是位居第一。


除此之外,苏州管辖的昆山、张家港、常熟等县域经济也突飞猛进,并形成了苏州“三大法宝”,即“张家港精神”、“昆山之路”和“园区经验”,成为苏州发展的精神总结和现实写照。


过硬的成绩单

过硬的成绩单

苏州的优秀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领先,更体现在发展质量上高水准。无论是产业结构、区域协调、城乡发展还是科教文卫等软实力,苏州成绩单可称优异。


产业结构方面。今天苏州建立起了庞大、完善、先进的工业体系,拥有35个工业大类,涉及167个工业中类、489个工业小类,形成了以电子、化工、钢铁、电气机械、装备制造、纺织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,是我国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。


具体产业上,苏州在纳米技术、生物医药、高端纺织、优特钢铁、通信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,在人工智能、半导体制造、区块链、航空制造已经处于亚洲一流水平。其中,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,生物医药的产值规模已经达到2000亿左右的规模。


完善的产业结构背后是数量庞大而活跃的市场主体。据统计,截至2021年底,苏州全市市场主体累计达到274.1万户,其中,“高企”申报数首次突破10000家,达到10252家,较上年增长35.48%,“高企”申报数和增长率均居江苏第一;截止目前,苏州全市有效“高企”已达11155家(含公示数),其中智能制造、电子信息包括新材料这三个产业的企业占比达到了80%以上。


图源:苏州发布


而承载苏州这一庞大的工业体系,除了著名的苏州工业园外,强大的县域经济亦是支撑苏州全面发展的重要腹地,对优化苏州产业空间布局,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均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。


2020年苏州市下属的昆山市、张家港、常熟市、太仓市这4个县级市GDP总量为10714.9亿元,占到当年苏州GDP总量的53%,这些县区的经济实力在地级市排名中都十分靠前,其中昆山已连续17年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排名第一,张家港市、常熟市、太仓市分别位列第三位、第四位、第七位,其实力足以笑傲全国。


苏州昆山前进路日落


近年来,苏州全市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统领,深入推进农村供给侧改革,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,基本实现了农业和工业均衡协调发展。


2020年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966元、全国第三,人均GDP15.82万元、全国第四。苏州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.74万元,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.889:1,按照国家、省统计口径,苏州已经没有贫困人口和薄弱村。


此外,苏州不断发力高等教育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。在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上,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表示,将全力支持姑苏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;支持苏州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;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以新工科为主要方向,打造成为高水平人才集聚地、国际化办学主阵地;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、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等加快建设。


高等院校的集聚必将为苏州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。


苏州,真的稳了?

苏州已足够优秀,但优异的成绩单也并非无懈可击,未来的发展之路上也有隐忧。

但令人佩服是的,无论是高歌猛进还是低谷时期,苏州人从来不缺乏忧患意识,这些注定会让苏州走得更远。


今天的苏州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呢?


一是产业大而不强。从规模上来讲,近几年苏州一直与上海、深圳不相上下,但是与二者相比,苏州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还有明显差距。


位于太仓的舍弗勒(中国)有限公司太仓二厂的车间已经实现了高度智能化 图源:现代快报


以2020年数据为例,深圳、上海和苏州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9528.12亿元、9657亿元、8800多亿元,分别实现工业利润总额2728.57亿元、2831.81亿元和2179.23亿元。由此可见,苏州与深圳、上海相比,在经济效益上落于下风,也折射出苏州企业发展质量有待提升。


此外,苏州还存在一定比例的低端粗放产业,比如纺织、钢铁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,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依然很大,未来必须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,同时着力壮大新兴产业,积极发展未来产业。


其次是资本结构隐忧。截止2021年年底,苏州累计吸引外资已经达到1400亿美元左右,比最早对外开放的深圳还多了200亿美元,吸引外资规模是一座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。


大量外资涌入成就了苏州也埋下了隐忧。在贸易摩擦和全球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下,对外贸依存度高达113.9%的苏州而言,无疑面临着更大的挑战,外资撤出的消息偶有传出。


资本之下是产业具体分工。作为出口导向型城市,苏州的产业依托于全球产业链,但在全球产业链当中的位置并不高,有些产业缺少龙头企业、缺少核心技术,产品附加值不高,未能形成本地化的紧密产业协作和配套链条。这导致其在全球供应链上的主导权与话语权较弱,比如电子信息产业、医药产业等,苏州具有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,但科技研发等实力依然较弱。


有隐忧不代表要拒绝外资,反而苏州应该以更加开放姿态来吸引外资,同时,发挥自身优势,积极融入国家双循环战略,利用外资来补强产业短板,同时提升自主创新创造能力。


苏州金鸡湖夜景


再者,区域竞争更加激烈。放眼省外,上海经济龙头依旧稳固,对高端产业和人才吸引力巨大,高端产业虹吸效应明显,杭州依托数字产业优势开始发力制造业;环顾省内,南京强省会效应愈发明显,作为地级市的苏南城市,在有限的政策空间里,所能发挥的经济发展潜能受到考验。


更关键是自身优势变弱。用地空间紧张问题,已经成为苏州作为制造业中心的主要障碍,投资密集使苏州各种要素价格迅速上升,投资吸收力将呈现“饱和状态”。


事实上,高成本环境下的制造恰恰是对中国制造业的考验,高成本制造迫使中国的制造业考虑更多的竞争优势,而不仅是低成本优势,比如创造性研发,供应链协同,制造基地迁移,流程重塑等,期待苏州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。


过去的苏州告诉我们,发展从来不会一帆风顺,也没有哪种模式能够一成不变,“一招鲜,吃遍天下”。


苏州的未来在于始终坚持改革开放,坚持不断解放思想,坚持以制造业为中心不动摇,坚持走“实体+数字化”之路。


苏州的未来,充满着无限想象。



作者 | 白   羽

编辑 | 赖镇桃

排版 | Danielle

图片 | 部分来源于网络

E N D

『南风窗·江南智造总局』 出品
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 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

商务合作:0510-8810272 /  18925369074(微信同号)

投递简历:dinglq_nfc_wuxi@163.com


推荐阅读

区域观察

政策观察

产业观察

时事观察

会议观察

左右滑动查看更多


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创立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江苏省无锡市,由被誉为“中国政经第一刊”的《南风窗》与长三角区域新锐无锡经济开发区联合共建。


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新兴产业发展、区域一体化和城市营商环境改善的研究与观察,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、政商学媒“四维一体”资源对接、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企业品牌传播等领域,为政府、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。


『江南智造总局』为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。


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“智识”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